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信息
教学信息
我院2016级国际政治专业赴兰州开展专业实习
发布时间:2018-11-12

2018年10月29日,我院2016级国际政治专业实习活动正式开启,指导老师王毅副教授,辅导员王慧斌老师以及来自国政专业的35名同学参加了本次实习活动。

10月28日晚上10点,同学们在公寓楼下集合完毕后,陆续地到达了太原站,并与带队老师汇合,整个过程紧张有序,同学们以寝室为单位集体行动,为安全出行提供了保障。

10月29日零点二十五分,大家乘上了通往兰州的火车,虽然乘坐的是凌晨的火车,但是大家热情依旧不减,候车时互相讨论着实习的相关情况,上车后,大家互相帮忙提行李,礼貌有序。

从太原到兰州的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对同学们也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夜晚,列车的摇晃和颠簸,使互相的肩膀成为了彼此最坚实的依靠,大家互相依偎,温情相伴。同时,在乘车过程中,同学们也展现了大学生的精神风貌,由于列车中有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同学们在与他们的交谈中礼貌热情,并向他们介绍了大学生丰富的生活。在列车行进过程中,大家首先看到的是西北荒凉的荒漠,感受着一路绵延起伏的山脉,其次看到了它的贫穷与落后。大家感受到除了要克服水土不服,气候不适等困难,还要面临很多挑战。

10月29日十二点二十分,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舟车劳顿,大家安全抵达兰州,经过短暂的休整,大家于下午三点中山桥参观黄河,黄河作为炎黄子孙的发源地,就像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哺育着中华儿女,成就着璀璨的中华五千年文明,让我们追根溯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兰州历来是东西交通要冲,中原与西域往来的必经之地,穿城而过的黄河则是横亘在兰州这一交通枢纽之上的难以逾越的障碍,民间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的歌谣。而中山桥的建成一举结束了黄河上游千百年来没有永久性桥梁通行的历史,对沟通黄河南北两岸发挥着重大作用。

结束了一天的颠簸和实习,所有的同学都感触颇深,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行动结合起来,加强社会活动能力,树立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才能为以后专业实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8年10月30日,我院2016级国际政治专业的实习活动进入第二天,在对兰州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同学们更加满怀期待的开启了新一天的行程。

上午九点,同学们乘车来到了兰州国际陆港,在讲解员的接待下首先参观了汽车综合物流园,汽车综合物流园是港务区的十大产业园之一,主要建设公铁联运的仓储综合性场地以及区域性铁路公路交换式物流中心。大家在与讲解员的深入交流中了解到园区采用双层装卸的方法,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在做好国内贸易的基础上也将成为西部整车进口的枢纽。

接着来到了多式联运物流园,作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主要建设物流通道基础设施、物流节点设施、智能化装卸与转运、信息平台,、跨境电商实验区、联运一体化服务专项提升、多式联运服务标准七大工程。

随后来到了综合保税区,讲解员在展板上讲解了陆港的线路以及中欧、中亚、南亚、中新南向各个国际班列贸易通道上的主要货物种类,对我国的货物运输业的发展意义深远。

最后,讲解员围绕着兰州国际陆港现阶段的发展,以后的规划做了系统的总结,同学们也感受到了陆港的大格局与大视野。

下午,实习队一行来到了甘肃省博物馆,以丝绸之路,佛教,甘肃彩陶史为主题进行了参观学习,精美神秘的青铜器,绚丽多彩的陶瓷器,千姿百态的陶俑,精美绝伦的丝绸,巧夺天工的玉器,还有大量的墓志、宗教、建筑类文物充盈库藏,在精彩纷呈的展示中甘肃的重要地位凸显了出来,而且丝绸之路辉煌的发展史也对我们如今的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经验。不知不觉,第二天的实习也进入了尾声。

了解甘肃的过去与现在,了解丝绸之路与国际陆港,了解我们一带一路的明天!

2018年10月31日,我院2016级国际政治专业开始了第三天的实习活动。

上午八点,同学们和两位领队老师乘车来到了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在讲解员的指导下,我们对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进行了参观。

2012年8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兰州新区,赋予“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地位。兰州新区位于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的中间位置,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座中六联,对内可辐射西北五省,对外可辐射中亚、南亚、欧洲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兰州新区建有国际航空港、铁路、高速公路干线等立体、通达的综合交通大枢纽,拥有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和国家大数据综合示范区信息大通道,建成综合保税区,铁路口岸,特殊商品指定口岸,国际货运班列等向西开放的大平台。

听完讲解员的介绍之后,同学们和老师又一起参观了出口加工区、综合服务区等区域,大家感受到了兰州综保区的强大气势,对保税区有了更深的了解。

中午吃过饭稍作休整后,同学们到达了兰州火车站,准备前往西宁,进行下一阶段的考察学习。让我们一起期待,考察学习,在路上。

在2016级国际政治专业实习活动进入第四天之际,在西宁这座美丽的城市,同学们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实习活动。

11月1日,我们邀请到了青海省社科院高级研究员王恒生老师,西宁市外事侨务办崔青山主任,西宁市城市外交研究院苏副院长进行座谈,座谈会由我院王毅副教授和王慧斌老师主持,国际政治专业35名同学参加。

座谈会开始,同学们对西宁的“城市外交”和区位优势,西宁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以及所做的规划等问题,积极地向老师提问,三位老师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王恒生老师是西宁市“城市外交”的倡议者和推动者,他谈到青海的对外开放工作正处于基础性阶段,西宁的区位优势虽比不上西安,经济相对滞后,但是可以从小处着手,立足于本地特色,发展生态经济。首先,在对外贸易上,西宁的藏毯展销、回族饰品、白顶帽已经打开国际市场。发展最迅速的是兰州拉面,老师把兰州拉面形象地称为“东方快餐”,“拉面经济”也成为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其次,王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凉爽城市”的相关内容,西宁之所以能开展“凉爽城市”,是由于西宁独特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人文优势。西宁以“凉爽城市”为平台,举个牌子广交朋友,积极开展对外的文化交流和企业合作。最后,他讲到西宁还有很多有待开发的资源,比如中藏药,牦牛,因此西宁的特色有机畜牧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崔青山主任主要从西宁在“一带一路”的定位和国际友好城市两方面为我们答疑解惑。崔主任谈到西宁的定位是“丝绸之路支点城市”,要立足周边,面向一带一路国家,连接世界各地。西宁外事办在近几年开展了多项外事服务,为西宁的旅游业,国际交流和对外贸易提供了便利。他讲到西宁要凭借开展公共外交、地方公共外交和国际民间交流,以打造“世界凉爽城市”为品牌,提升西宁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

苏院长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经历讲到“一带一路”发展的一大瓶颈是人才的缺乏,并对我们寄予厚望,希望我们在专业学习中更加踏实严谨,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

通过此次座谈会,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西宁在一带一路和对外开放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同学们也看到了几位老师为西宁所做的贡献和他们真挚的情怀,也激励着我们不懈努力,一路向前。2018年11月2日,我院2016级国际政治专业为期一周的社会实习活动进入尾声。在实习完结之际,我们有幸邀请到了青海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青海师范大学教授王小梅老师参与座谈,

这次座谈不仅仅是王老师的讲解,也是同学们对为期一周的实习调研的成果的总结。

座谈开始,王老师主要从一带一路的核心内涵,主要建设成就,面临的挑战三大方面进行深入讲解,并结合自身专业从地理学的视角带给了同学们不一样的感受。阐释了一带一路的空间范围、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从空间范围讲,一带一路是一个全球性概念,从空间结构讲,虽然一带一路看似是带状结构,但其实是网状结构,以点成带,以带成网。点明了国际认同:目前已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多个国家战略相结合,例如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欧洲的容克投资计划,蒙古国的草原之路计划与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相对接。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光明前景,前途是光明的,但在现阶段还面临着非传统安全,全球化退潮、大国竞争和负面舆论等的挑战。

期间同学们就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的联系与区别,西宁文化竞争力等问题与王小梅老师进行了交流。王毅教授也结合自身经历提出了西宁文化的和谐与浪漫的属性。让同学们对一带一路对西宁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

实习是我们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让我们走出书本,走出课堂面向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完善书本和课堂中的知识,让我们的知识更加立体,正所谓实践出真知。短短一周就这么过去了,但我们的感悟将弥留心底,成为宝贵的经历。

Baidu
sogou
Baidu
sogou